王金战教育精华选
 
文章的目录

享受学习
前进一名是否胜利
发现孩子早恋,家长怎么办
大家共同来拯救教育拯救孩子
好成绩从外围突破
家长为什么你的眼里常含忧郁
家长在孩子初中阶段应该注意的问题
家长如何应对叛逆期的孩子
家长应如何应对孩子的成绩分化期
我也曾经是差生
教育从心开始
是“教育”毁了孩子
期末考试前20天的复习策略
珍惜孩子的三分钟热度
系统应对高考
让学生感到自己重要
走出挫折从发掘孩子强项开始
送给孩子一颗感恩的心

享受学习
享受学习?说得太轻巧了吧?也许是,也许不是,那要看你怎么学、以什么态度学了。
12班肖盾同学,高二时获全额奖学金赴英国剑桥大学读书。在英国的学习生活,他使用了“享受学习”的概念。肖盾同学写信给12班同学说:
有人也许会说,享受生活还能说得过去,但“享受学习”就显得有点恶心了。可能我们过于深恶痛绝中国的教育体制中的某些弊端,而很少有人谈及喜爱或享受学业。而在英国,我肯定不是惟一能把“enjoy study”(享受学习)这个短语说出口的疯子,尽管“学习”是英国人最不擅长的事之一,要知道有的英国学生,连7×8都要借助计算器!
就教育环境、体制及习惯而言,中国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自然学生的感受也大相径庭。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对待学业的心态。我们的中学教育一直强调刻苦,所谓“学海无涯苦作舟”。其实,以我做学生和做教师的体会,学业有苦的一面,可也有乐趣的一面。当你苦思冥想地解出一道数理化题,当你写出一篇自鸣得意的作文,其本身过程中,肯定会给你带来乐趣,带来成就感。所以,我说学业有辛苦的一面,也有“享受学习”的一面。我跟我的学生们从来都这样说:学习是苦中求乐、先苦后甜的过程。
其实在国外教育发达的国家里,提倡的就是一种享受学习的教育,国外很多学生都会将学习视为一种愉快的享受过程,而不像我们国内的孩子这样,一提到学习,就好像泰山压顶,头疼不已。

有一位母亲问我:“学生每天需要休息多少时间?如果每天睡眠六七个小时,会不会影响身体,能坚持多久?”
我说:“学习时间多少为宜,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那也要看学生的状态。”
这位母亲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呢?因为她的儿子每天就睡六七个小时。她儿子以前学习不好,纪律又很差,差点儿被学校开除。这个学生来到我的班里以后,变化比较大,学习劲头上来了。为了儿子考大学,母亲天天在家陪着他。以前是儿子不学习,让她发愁,可是现在儿子突然像变了个人,每天都学到很晚,她又担起心来了。
有时候,到晚上12点了,母亲起床,看着儿子还在学习。母亲说:“孩子睡觉吧,明天还要听课。”
儿子头也不抬地说:“我再学一会儿。”
到了凌晨1点,孩子还在学习。母亲又醒了,再说:“儿子该睡觉了。”
儿子就不耐烦了:“不要再烦我了,高考前时间已经不多了,过去耽误了那么多时间,要不把损失的时间抢回来,我就没法面对自己的将来。”
第二天,母亲就不安地给我打电话,问:“我儿子今天听课认真吗?是不是上课睡觉了?”
“他听课很认真啊。”我回答她,并开玩笑说,“你孩子那两只眼睛,就像盛开的两朵莲花一样开放在教室里。”
她母亲很奇怪:“孩子哪来的精力?”

我告诉这位母亲:孩子一旦学习状态上来了,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就会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从而进入一种良性循环中。当他体验到求知过程的激情,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的时候,是能够创造奇迹的。
看到孩子忘我地投入到学习中,有的家长总想这个孩子会不会太累?其实,当他很努力的时候,他的心理负担最轻,他的精神状态最轻松愉快。
要知道,爱迪生几乎每天在实验室里工作18个小时,在那里吃饭睡觉,但他丝毫不以为苦,他说:“我一生从未做过一天工作,我每天都其乐无穷。”就是这个从未进过学校的人,这个报童出身的人,视工作为快乐,发明了灯泡、电话等一千多个专利产品,改变了我们世人的生活。



前进1名是否胜利
有一天,北京四中一个女孩的爸妈来找我。俩人争着反映:孩子从上高一以来,一直起伏不定。每一次考差了,他们是怎么说的;每一次考好了,他们是怎么说的。我发现这两位家长有一个共同点,只关注孩子成绩的本身,不去看学习的过程。孩子考好了,家长又是许愿,又是奖励;考差了,就讥讽、批评:你看,不行了吧,毛病一下子全出来了。他们就没有考虑孩子为什么波动这么大。
这个孩子有时候考班里的前10名,有时考班里的倒数,波动区间太大,很不正常。家长给孩子灌输的观念:分数压倒一切。只要分数好了,一好百好;只要分数差了,一切白搭。结果,孩子考好了,就觉得:我成功了,万事大吉了。后面的学习失去了目标,完全放松下来。再考,又是一塌糊涂,于是悲悲切切,孩子完全成了分数的奴隶。
两位家长糊涂到什么程度呢?有一次女儿提出来要参加生物竞赛。家长问:“为什么要参加竞赛?”
女儿说:“如果生物竞赛获了北京市一等奖,将来就可以加20分,或者保送上北大、清华。”
家长一口回绝:“那是不可能的。你别瞎掺和了,好好地把功课学好,比什么都强!”
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是人的一种本能。你的归宿在哪里?要设计。我的强项是什么?得尝试。比如,我通过竞赛获奖进北大,或者我单靠高考总分考清华,或者我凭借艺术特长上复旦。孩子有这样的目标,然后循着它波动,在波动中往上升。但是,在家长的指挥下,这个学生把每次成绩的起伏看成了唯一追求,没有长期的目标,只有短期的虚荣,最终失去了自我。
我说:“孩子本来是有很大优势的,成绩不稳定,不是智力不高,也不是方法有误;而是她精力过剩,情绪不稳。你不给空间让她发泄,她只能在学习之外折腾了。就听孩子的,让她搞生物竞赛。”
孩子把精力转移到竞赛上了,不但没有影响正常学习,后阶段的考试反而一步步稳定下来,最后通过竞赛加分,考入了北京大学。
费罗伦斯?查德威克是世界著名的游泳健将,还是第一个游过英吉利海峡的女性。她一生参加无数次渡海游泳,从来没有半途而废。以她的实力,挑战卡塔林纳海峡是十拿九稳的。然而,在距离海岸仅有半英里的时候,她竟然放弃了。当人们带着深深的遗憾询问这位女士时,她回答:“雾太大了,我看不清海岸在哪里,如果知道只差半英里,我一定可以做到的……”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坚持到底,没有取得成功,不是因为我们没有毅力,没有能力,而是因为我们缺少一个清晰的目标。同时,无聊、空虚、焦虑、失落等不良情绪,也随之滋长。
因此,相对学习底子和习惯都比较落后的学生,家长压根儿就别给他定长远目标,只定短期目标,越低越好。
很多孩子一见到我,就说:“我成绩不好,不想学了。”
我就问:“不好到什么程度?”
孩子吞吞吐吐:“反正是倒数。”
我说:“成绩不好是一个模糊概念。咱考不上北大,能不能试试人大?上不了人大,要不换换北理工?北理工也没戏,全国还有那么多好学校等着你呢。这次排50名,下次考49名就是成功。不能笼统地说自己成绩不好。”
孩子一想,49名,不就追上一个嘛。再一看第49名的那个同学,怎么看怎么不如他,于是信心十足。
追上了第49名,我们就大张旗鼓地表扬:“是不是?挺好!下一次干什么?争第48名!”
目标低,好追赶,孩子容易产生成就感。比如,这一次他考了50名,你让要求下次考入前30名,他可能就不想干了,达不到啊。但是很多家长,包括老师,甚至不认为人家从第50名到第30名是一个提高,都吝啬表扬。为什么?你看谁还比你学习好,你要超过谁才行,一句话就把学生的积极性给打击了。
所以,前进一名是不是胜利?目标是远还是近?确实要因人而异,量力而行。

发现孩子早恋,家长该怎么办
这个情况很严重,因为我当班主任多年,遇到好多这样的情况。有一句话叫“行百里者半九十”,意思是说如果把走一百里路看成一件事的话,前面走过的九十里路仅仅完成了事情的一半。这个意思是说,最后虽然仅仅剩十里路,但承担的任务却是整个事情的一半。我非常喜欢这句话,我觉得这句话的含义就是说,当一件事情越来越接近终点的时候往往越关键、越重要、越艰难,谁要是能够在最后这一阶段抓得好、抓得牢,尽管前面有一些遗憾也完全可以笑到最后、笑的最好。但是如果最后这一阶段出现一些感情纠葛、心理障碍、高原反应,都会极大程度的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即使前面做的很完美,极有可能由于最后的表现不到位,使得前功尽弃。最后关键时刻败下阵来,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出现感情问题。为什么出现感情问题会迅速的降低学习成绩呢?这个道理很简单,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宁静的湖畔上即使掉下一片树叶也能荡起一片波纹,而且长久的挥之不去,所以学习要“心静如水、宁静致远”。但是一旦有感情的纠葛,就像波浪翻滚的湖面,即使扔下一块大石头也溅不起几朵浪花。如果最后出现感情问题,这个时候虽然过去学到很多的东西,但是完全被波浪翻滚的湖面淹没了,所以这个时候孩子往往脑子里面一片空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学习。因为一旦感情出现问题,被激荡心头的感情所左右,好多的记忆就都没了,大脑基本上处于空白。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让孩子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家长不要以为这件事多么不美好,我个人感觉在高中阶段发生男女的感情问题,第一,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第二,也是孩子心理、生理成熟的表现。对异性有好感,说明学生的心理、生理都是健康的,这是正常的,不要以为这是不光彩的事。我个人感觉,甚至是一种美好的事情。家长首先这样理解,在这个基础上加以引导。
  怎么引导呢?这件事虽然非常美好,但是你说烈日冉冉的夏日,穿着泳装站在海边确实是很美的感觉,但是穿着泳装逛商店是不是感觉有点神经质了。中学阶段谈感情就相当于穿着泳装逛商店,虽然是美好的事情,但发生的时机和环境不行。这样跟孩子解释这个问题就好说一些了。孩子一旦陷入到这种感情中,他内心是充满着一种向往和美好的,所以家长要肯定他这种感觉是对的、是健康的、是成熟的,然后你才能够跟他达成一种共鸣,才好逐步的沟通,然后引导他,走出这个误区。你上来就说这件事多么不应该,甚至不道德,多么丑陋,孩子顿时跟你有一种屏障就建立起来了,就再也没法沟通了。
  最后归结一点,孩子一旦陷入这个问题麻烦是挺大的,正因为这样,家长才更需要冷静,这时候也是家长极容易不冷静的时候,所以考验一个家长的时候终于到来了。

大家共同来拯救教育、拯救孩子
因为工作关系,我经常到全国各地作讲座,并与各地的家长和教师交流,更感到教育形势的可怕,我这里就有好多家长写给我的充满无奈和期待的信,看后令人伤悲。有一所省重点学校,近六千学生,只有一个食堂,学校只给学生20分钟的午饭时间,20分钟后班主任便在班里点名,由于时间来不及,好多学生长期吃不上午饭。搞得家长们没办法,住城的家长只得每天给孩子送饭,但农村孩子只能饿着。这哪是学校,简直比监狱还残酷。当学校和老师对学生提大量要求的时候、当学校和老师把大量的几乎没法完成的作业布置给学生的时候,是否先考虑一下他们是人,不是机器,是人就需要睡眠,就需要劳逸结合,更何况他们是正值发育关键期的人。这种打着为学生负责实质是摧残学生的教育,如果真能培养出几个学生也大多是高分低能的。
我2003年担任12班的班主任,他们中的49人参加了2003年的高考,结果有37人考入清华北大,其中有13人被保送清华北大,还有六人被耶鲁、剑桥、牛津等世界一流名校录取,他们在校三年来,每个人都担任过一次,班干部,并获得学校足球联赛冠军,运动会总分第一等各种荣誉,其实该班的学生学得很轻松,也很快乐。我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只要我们把学生当人待,并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性格特点,只要我们的教育能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不仅不会降低教育质量,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一所学校、一个老师,不去钻研如何挖掘学生的潜能,只是在挤占学生时间上作到极致,是对自身责任的放弃,是对教育的犯罪,是对国家未来的巨大损害。我诚恳呼吁广大的网友,先在舆论上制造声势,不要怀疑我们的力量,滔滔江水不就是由每一滴水汇聚而成的吗。为此我宁愿把自己置于风口浪尖上,只要能冲击到这种困难重重的教育体制,我无所畏惧。
我是数学教师,又是多年的班主任,对解决学生的问题有一定的经验,我的孩子今年考入北大,在伴随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又有更深刻的体会。如果大家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何问题,欢迎在此提出来,我会尽力而为。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是当今社会成功人士的最重要标志。祝各位朋友有一个成功的人生。

好成绩从外围突破
怎样让孩子更有竞争力?在小学阶段,第一是习惯养成,第二是思维开发,第三就是前程设计。
很多家长埋怨:“我孩子不学习,光看课外书。”
我就问:“你认为什么是学习呢?”
“做作业,把课本做得烂熟。”
“那你孩子都读些什么书?”
“什么《葫芦娃》呀,《水浒传》呀,那玩意儿能提高成绩吗?”
著名学者胡适曾说过:“理想中的学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博大要几乎无所不知,精深要几乎唯他独尊。”我们的孩子想看这些书,绝对是在扩充他们的知识面。读了一本书,就像对生活打开了一扇窗户。“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辩。”读课外书能让孩子的将来充满后劲,怎么能一概视为不学习?
解决一个问题,是从一个点着手容易,还是从一个面着手容易?从一般的道理来讲,似乎是从一个点着手更容易。但是,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恰好相反。你解决这个点比较难,解决这个面更容易;面的问题解决了,点自然就不攻自破了。家长越是为了孩子的升学,千方百计盯着他的分数,学习成绩越上不去,还容易形成孩子怪僻的性格。把单纯追求学习成绩这件事放一放,从外围开始突破,抓孩子的综合素质,情况倒有转折:柳暗花明又一村,船到桥头自然直。
教育就是这么神奇,最怕功利性的追求。
跳蚤的跳跃高度可以达到它身体的400倍左右,堪称动物界的跳高冠军。有人往一个玻璃杯里放进一只跳蚤,发现跳蚤总能立即轻易地跳了出来。这次杯子底儿朝上,再把跳蚤放进杯子里。“嘣”的一声,跳蚤重重地撞在杯子底儿上。跳蚤十分困惑,但是它不会停下来。一次次被撞,跳蚤开始变得聪明起来了,它开始根据杯子底儿的高度来调整自己的跳跃高度。再过一阵子,这只跳蚤不再碰壁,而是在下面很压抑地跳动。一天后,实验者把杯子轻轻拿掉,跳蚤却还在原来那个高度上继续地跳。
最可悲的是:从此以后,虽然杯子已不存在,跳蚤却连“再试一次”的勇气都没有了。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自我设限”。
天天读课本,重复做题,这种做法无异于“自我设限”,培养出来的孩子越往后越没有竞争力。这是我当教师、做家长这么多年,一种过来人的经验。为什么还有家长硬逼孩子大量做作业?因为他们过分关注孩子某一次在班里的排名、总分。数学满分100分,这次孩子考了90分。坏了,数学出状况了。家长于是拼命让孩子把课本上的这些题,做来做去。结果孩子的智商、思维永远也达不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变得越来越平庸。为了10分的差距,逼着孩子成天把那些中低档次的内容倒来倒去,这不是扼杀青少年思维的天性吗?
我在给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上思维训练课时,讲到这样一道题:三个数字相同的四位数中,除6111外,与6111最接近的数是多少?
大家首先想到的是6不能动,否则将产生1000以上的差距。因此,只能动1。
很快有孩子举手:“6222。”
我说:“好,这个答案好!”
那个学生被鼓励得眉飞色舞。
别的学生不愿意了,站起来:“6000。”
我赶紧表扬:“好,也好!”
这两个结果,与6111都相差111。
这时候,下面的孩子又举手了,说:“老师,我的结果比他的还好!”
我问:“你的结果是多少呢?”
“6166。”
“哎哟,”我再次叫好:“这个好。”
终于,又一个孩子大声说出了正确答案:“6066。”大家这才发现,6166与6111相差55,而6066比6111少45。
我看着如梦初醒的孩子们:“大家为他鼓掌!这是最棒的结果!”
的确,正确结果只有一个。但学生说出的每一个答案我都给出表扬。因为每一个答案背后都包含着孩子优秀的思维品质。只要孩子思考了,不管对错,都应该得到鼓励和表扬,这样,他们才敢于思考。现在不怕犯错误,将来才能少犯错误。

家长,为什么你的眼里常含忧郁?
最近伴随着新学期的开始,经常有心急如焚的家长电话或是博客留言,向我诉说家庭教育问题还有孩子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动机不强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事实上,对孩子的人生规划贯穿学生的一生。在信息冲撞如此激烈的现代社会,家长应多了解一些信息,多看一些教育孩子的书籍,在孩子幼年、少年这些成长的关键时期,帮助孩子对自己的性格特点、爱好进行分析,给出最有力有效的指导,避免浪费孩子宝贵的年华。事实上,多数人获得事业成功都有其规律性,那种不规划、不设计、不训练而成才成功的人,只是很例外的“天才” 或幸运者,并不能形成定理,更不能拿来麻痹自己的孩子,以致影响孩子前途,也不能作为学习、模仿和参考的依据,只能作为故事和传奇来消遣。在当今日益规范化的社会里,孩子们需要走的是科学的、有规律可循的人生道路。
孩子科学理性的人生设计,需要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在教师、学校和社会的帮助下,如何让普通孩子可预见性地获得必然成功的思想方法和途径,这是值得全社会共同思索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了科学的人生设计,需要家长从点滴小事配合,使之达到“最好”,使孩子获得自我认识意义上的成功。在这个基础上,就像俗话所说的“机遇偏向有准备的人”,机遇的眷顾将会使人生更加辉煌。人生规划确实改变了人生,创造了许多奇迹,使很多普通孩子,最终走向令他们的父母引以为傲的成功。
我一贯认为“问题孩子出自问题家庭”。父母在给予孩子生命之后,如何成为孩子未来事业成功的创造者呢?现在我仅就家庭教育问题,针对各个年龄段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幼儿阶段:主要是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幼儿教育的好坏对幼儿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教育不仅是对幼儿认知方面进行教育来求得智力的发展,而且要对幼儿进行全方面的教育,包括思想品质、身体素质等。这时期不求学到多少东西,而是通过生活点滴和游戏,激发幼儿旺盛的求知欲,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挖掘组织、社交、操作、创造力等多方面的潜能。
一个不会玩的孩子肯定不是出色的孩子;只知道逼着孩子培养“特色”的家长肯定不是优秀的家长。对于孩子来说幼儿阶段是“游戏人生”,而家长则需要耐心和细致的呵护。当然,这并不是说鼓励家长遏制孩子感兴趣特长的培养。这需要家长与孩子一起努力,找到兴趣点所在,并积极挖掘使之成为影响一生的“闪光点”。
这个时期也是孩子自信心培养的最佳时期。一般,自信心在孩子出生后10-18个月就应该建立起来了。家长可以在孩子完成一件事之后,由衷地称赞说:“你真棒……”,“你好厉害……”或者竖起大拇指等方式承认孩子的行为。
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吧。对普通孩子而言,1-3年级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而对于另一些孩子,比如不在家长身边成长,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孩子,他们学习习惯的养成要经历的时间相对长一些,一般是1-5年级来持续不断的养成。
这时候,家长主要是配合学校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如果孩子学习拖拉,自制力差,则需要家长与孩子一起趴在桌子上,盯着孩子学习。但是,这期间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到不接打电话、不逛来逛去、不做饭、不看电视、不聊天等等。平时家长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做事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同时,家长也要继续鼓励孩子继续保持已有特长的学习,这不仅对孩子的成长有利,对小升初、考大学都有利。
初中阶段:主要是让孩子打好基础
初中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一时期,是孩子从儿童期走向青春期的时期;是需要学生养成学习中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的心向及解题过程中的认知方式等的时期;也是学生人格与性格定型的时期,对一个人的人生有着重要意义。因而,需要也必须引导学生“更好的度过初中生活”。
初中知识的传授摆脱了小学教育“保姆式”的灌输。这时候的知识构架是一环套一环的,如果这一节“欠债”,以后的章节也不容易听得懂,这个“债台”就会越垒越高。如果知识盲点很多,由量变发生质变,孩子在教室里就坐不住,就会发生逃课了、不做作业了等等问题。如果在遇上不理解的家长,那情况更严重,家里天天“战争”,孩子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年级再高些,就会出现早恋等等一系列的情况。如果孩子基础打得捞,在教室里坐得住,这些问题就不会找你麻烦。
高中阶段:主要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高中阶段是人生的另一个十字路口,特别是到了高三冲刺阶段,简直就是平时知识积累的“厚积薄发”。这阶段最重要的就是高考了吧。日子就像墙上的挂历,撕一页少一天。这家长的心也始终绷的紧紧的,孩子在学校就已经很紧张了,回到家里,如果家长在絮絮叨叨没完或是利用激将法来刺激孩子的上进心,家里无疑成了“战场”了。
这时家长要把孩子当成大人看,遇事与孩子心平气和的商量,让孩子感觉自己长大了,必须要当担得起一定的责任了。这也未必不是激发孩子学习动机的一个好方法。
总之,家长要和孩子一起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既有约束也要有宽容,使优秀成为一种习惯,然后看着孩子走进高等学府。
最后,还是那句话:
你不能让西红柿苗子结出苹果来
西红柿就让它结西红柿
苹果就让它结苹果
每个成果都有其价值
沿着您的强项成长
每个学生都是最优秀的!

做到这样,家长即使想要“眼里常含忧郁”也难啊。
一天的工作又要开始了,就此搁笔。



家长在孩子的初中阶段应该注意的问题
A:您的孩子进入初中,也就意味着他们已经或即将进入青春发育期。这是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从家庭走向社会并逐步适应社会的重要阶段。可以说, 这一时期的孩子是最让父母操心、担心和伤脑筋的。在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速度是协调一致的的,因而个体的身心能够处于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青春期却是人生历程中极为特殊的一个时期,期间生理发育十分迅速,2-3年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即可达到成熟水平,而心理发展却相对迟缓,心理水平尚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 这样,初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容易引发各种心理上的矛盾。因此,孩子青春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家长我们要顺应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成长,从教育方法、态度、期望值等各方面及时的调整。
1.尊重孩子的独立性,要把孩子当作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个体来对待,给孩子一定的“心理空间”。
青春期的孩子不会再象小时候那样对父母言听计从。家长应尊重孩子的正确意见,有事同他们商量,逐渐给他们更多的独立权利,当然同时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有一点要牢记:家长在某些事情上有“绝对权利”,平等只是相对的,要让孩子知晓不可违反的原则和不可逾越的界限。
2.学会理解和倾听孩子的内心需求, 尽可能理解您的孩子。
躬下身来主动倾听孩子代表着父母的关爱和尊重, 孩子也当然愿意聆听父母的看法。倾听中可以帮助孩子分析问题,孩子在倾诉中而逐渐明晰自己的问题,最后找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法,从而让孩子逐步学会自主、负责和独立。有时孩子的问题也不一定能解决,但因为有人接纳、理解他,就能使他消除不安和焦虑。当然,有时初中孩子的观点、判断很可能荒唐甚至违背主流文化。身为家长可以反对,但要告诉孩子您懂得他的想法,明白他的感受。
3.建立友好信任的关系,尽量避免与孩子冲突.
初中阶段的孩子情绪容易冲动,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有时由于方法、言辞不当或偏听偏信,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引发抵触情绪并有碍沟通交流。所以,教育孩子宜采取疏导的方法,让孩子把内心的感受和想法说出来.如果发生语言冲突,家长一定要冷静,可以立即采取适当方式主动停止争辩,待双方冷静后,再来开导孩子效果会好得多。
4.适时地对孩子进行性知识教育, 引导孩子恰当地与异性交往
性的逐渐发育成熟是孩子进入青春期的一个明显标志.如果事前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孩子对生理上的巨大变化会感到紧张、困惑。在恰当的时机,采取适当的方式使孩子懂得一些性知识是必须的。这一时期,孩子的性别意识开始增强,希望了解异性并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这是很正常的一种心理现象,也是孩子成长的一种表现。对此家长不必过于敏感、担心,更不能草率地贴上“早恋”的标签. 我们要承认中学生异性交往的合法性,创设正常交往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孩子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尽可能保证孩子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充实.这样,孩子就能够非常坦然地面对异性的交往,反而不会出现家长惧怕的结果。
既要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生活起居更要关注孩子的内心需要以及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为其提供所需要的成长环境,满足他们的需要,使其获得更多的力量与信心.初中生的家长是最难当的,让我们学会与孩子共同成长!


家长如何应对叛逆期的孩子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面对生理和心理的诸多变化,多数表现都会比较叛逆、敏感、缺乏情绪控制能力、行为冲动。孩子过于严重的逆反心理,可能与青春期家长与学校教育方式的不当有直接的关系。如好奇心、求知欲得不到满足,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在学校里老师不尊重、学生的心理感受与体验,都会在心理上造成压力,当孩子找不到合适的途径排解压力时便产生逆反心理。另外青少年处于性格形成和自我意识增强的时期,常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求得自我肯定。因此往往表现得固执,有意采取与他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引起别人的注意。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稳定性,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家有青春期孩子,作为家长我们需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 顺应其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及时调整教育方法.面对孩子的逆反, 您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来和孩子沟通。首先,您要真正理解、尊重、信任孩子,看到孩子的某些变化或者反常行为时不必大呼小叫,更不能打骂训斥,否则会加剧孩子叛逆心理,加剧亲子间隔阂。第二,应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利,跟孩子以平等商讨地方式谈话,即使孩子脾气倔强,也不要用命令、训斥的口气,粗暴和强制只会让孩子更加逆反.第三,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只有感受到父母的关切,尊重,理解,便会将其视为最可信赖的人,感情就能得到真正交流,在这种状态下孩子更易于接受教育和指导。
孩子需要尊重、渴望独立,希望家长把自己当成大人来看待. 由于心理上尚未成熟,在面对诸多复杂的矛盾和困惑时,内心依然希望得到师长在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所以作为家长要转变角色,尝试着跟孩子交朋友,多听孩子的想法,心平气和地沟通交流,给孩子一个适当的自由成长空间。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平稳的渡过青春期,尽享和谐的亲子关系。

家长如何应对孩子的成绩分化期?
升入初中,孩子学习科目、学习方式都较小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成绩水平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进入初二年级时这一差距有增大的趋势,尤其突出表现在英语和数学两门学科,这种分化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的学习成绩。
造成分化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初二的教学内容增加。升到初中二年级后,学科增加(如物理),各科难度有所增大,教材内容也较以前复杂,广泛,教学要求相应地提高,另外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思维方式由“形象思维”为主,变成 “抽象思维 ”为主。二是初二年级学生年龄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即平时所说的“心理断乳期”。他们出现对异性的好感,情绪极不稳定,思考的问题开始多了,注意力就比较难于集中到学习上来。三是孩子自身的差异使然,一部分有毅力、学习自觉、学习习惯良好的学生,通过初一的适应与摸索,形成特有的学习方法,学习兴趣浓厚,在初二学习中会更加得心应手,成绩越来越好;而学习目标不明确、自控力差的学生,成绩自然很差。还有部分学生尽管看似学习很认真,但仍然按小学的思维方式去学习和思考,当然会变得力不从心,并且因受挫而丧失了学习信心,而且这样的孩子还会随着学习内容的加多、加深落下更远。此外,家庭的困扰、亲子关系对立等也对初二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有一定影响.
要减少初二学生学习分化严重,防止成绩滑坡,作为家长,首先要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宽松的的家庭环境。家庭变故,父母的争吵,工作的变化等都会使孩子分心,对孩子的情绪有影响,进而影响到学习.所以尽量保持家庭的和谐、稳定,尽量不改变生活状态。如果非改变生活状态不可,也要考虑孩子的承受力。有些事情应试着跟孩子沟通,取得孩子的理解,孩子也在承受中慢慢长大。
家长要看到孩子初二阶段的学习在整个初中学习阶段中的地位和这一阶段学习的特点,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搞好学习的主要因素,对个人的学习终身受益。然而,部分小学和初一的家长怕孩子吃苦受累,希望孩子能快乐成长.现实却容易造成学生贪玩成性,不思进取,学习习惯非常糟糕;还有部分家长督促、教育不够,也使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实,只有会学习的孩子才会有真正的、长久的快乐。所以我们家长必须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指导并严格督促孩子养成严谨、扎实、高效的学习习惯。要求孩子认真复习巩固初一阶段所学知识,把初二阶段的学习内容掌握好,以增强初三学习阶段的实力,以利于孩子在后续的学习阶段轻装上阵。同时要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加以指导,比如聪明的学生,要注意提高学习的计划性,思维的逻辑性,忍耐力等.帮助他们养成反思的习惯。而学习上费功夫不少,但是学习成绩总不理想的孩子,有可能是学习不适应性的表现。可以加强学法指导,也可有意识地让孩子跟其他成绩优秀学生多接触学习,借鉴其他人好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对成绩已经退步了的孩子要查漏补缺,把落下的内容尽快补上,同时扎实学好目前的课程;而对学习很不认真成绩滑坡的孩子要及时找原因,客观公正,切忌一味批评、训斥. 鼓励总比批评效果好.给孩子时间,允许他们慢慢成长.
家长不论多忙,都不能忽略了孩子,要时刻关注孩子的身心变化,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交友状况,多与孩子亲情交流,多与老师联系。发现肯定孩子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理解和尊重,父母期望的结果往往就会水到渠成地实现.



我也曾经是差生
也许你会问,为什么你对“差生”这么耐心?别人都没有信心了,连他们自己都没有信心了,可你好像一直能保持着一种耐心,为什么?我可以告诉你,因为我曾经也是个“差生”。
我生长在军人之家,父亲是部队干部。本来父亲有机会把家安在城镇,但因为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有过忍饥挨饿的惨痛记忆,父亲就执意把有7个子女的家,安在了乡村,所以我一直在乡村长大。
我的小学中学是在“文革”时期念的。那时候,学习环境差是事实,不过自己不知道学习用功,也是事实。那时候我很顽皮,天天被老师批评,一不被老师批评,就觉得浑身难受。因为那时候没有追求,1977年以前,高考制度没有恢复,学习好和学习差有什么区别?再一个,因为我父亲是转业军人,国家干部,而我是老大,按照当时政策,老大不下乡,可以接班去父亲单位工作。那是很不错的单位,我上高中的目的,就是为了接父亲的班。所以我不必好好学习,班里五十多个学生,我的学习成绩是倒数第10名左右。
1977年,高考恢复了。我就觉得考大学这个事儿挺好挺光彩的。原来上大学,对咱们来讲,那是不可思议的事,那都得靠推荐。到了1977年,我看见乡里有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考上大学了,心里也隐约地被触动了。
转眼到了1978年春天。一过了寒假,我们班主任老师就动员班里前五名的学生参加高考。于是,这前五名的学生就去认真准备。
那时,我是那种不知好歹的人,就去找班主任说:“老师,我也想今年考大学。”
哎呀!班主任看我就像看一个外星人一样,是那种又鄙视又不让你看出来的感觉。老师问:“你也想考大学?”那个语气分明在说:你都在班里成绩40名靠后了,还想考上大学?那个大学是你考的吗?
班主任老师的那种眼神,让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耻辱,什么叫做被别人看不起。突然之间,我的自尊心脱落了。如果不是后来发生的事,我可能永远与大学无缘。
后来发生什么事了呢?没想到的是,班主任把我要考大学的事儿,当成笑话跟那前五名的同学说了。那五名同学就取笑我,奚落我:“你也想考大学?如果你也能考上大学,我们就能直接大学毕业了。”
他们这一奚落,一下子激起了我的自尊心,我就觉得大学怎么了?就你们能考,我为什么就不能考?我非考给你们看看!我发誓一定要考上大学。
这会儿已经是寒假开学了,那时候没有高三年级,高二就参加高考。我当时就开始看高二的书,一看,这也不会那也不会。我想还没学呢,再等等看吧。后来,我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有一次回家,我把初中课本翻出来看,课本都是新的,而我不会的那些题,根本就不是高中的,都是初中课本里面的,而我在初中压根就没有认真学过。
我动了一番脑筋,根据自己的情况,设计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把从初一到高二的数学书,8本数学书,串在一起。语文也是8本书串在一起。从初一的书开始,一摞一摞地串起来阅读、做题。别人是一本一本的看,我是一摞一摞的看。
当时,我学到什么程度了呢?我们在学校住宿,学校晚上7点到9点发电,过了9点以后就不发电了,你要看书,只能点煤油灯。我就找来一个煤油灯。那时,我对学业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每天学到很晚,也学得挺好,对学习充满希望,就觉得学习已经成了我生命中最主要的一部分了,不学的话就浑身难受,就像吸毒中毒一样,哪天不吸就难受(当然我没吸过毒)。
我们那个校长很负责任,天天晚上在学校转一圈。他看这个房间亮着灯,一看是我,就把我赶走了。在宿舍,学校不允许点煤油灯,因为怕着火。农村孩子都是睡通铺,通铺上全是沙草,很容易着火,所以学校严令禁止点煤油灯。可我的学习胃口已经吊起来了,第二天晚上我照样在煤油灯下学,结果又被校长发现了,他就把我的煤油灯给没收了。没收了我再买,第三天晚上我照学不误。看我一而再,再而三,校长生气了,把我的煤油灯摔了,并责令我在全校大会上做检讨。
但是,回宿舍以后,我如果不学习,确实感觉是一种折磨。
到哪儿学呢?那时候还没有路灯,我就到处找地方,终于发现了一个地方:地窖。农村学校有菜窖,白菜吃完了以后,那个菜窖还保存在那儿。当我发现了这个地方,内心充满了狂喜,我终于又有地方读书了!每天晚上,当同学回到宿舍后,我就提着煤油灯到菜窖里面看书,一看看到半夜,那种感觉太好了(当时的感觉像有首诗说的: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
记得有一天晚上,我在煤油灯下学到了深夜,突然狂风大作,几次把灯吹灭,之后便是雷电交加。而我感受到的却是一种奋斗的快乐,一种全情投入的充实,禁不住写了一首诗,记录了当时的心境:

闻鸡起舞夜枕戈,

寒灯苦读人伴魔,

青春飘动如逝水,

岁月流金不蹉跎。

我就这么坚持学习。当年,5月份期中考试,我在班里考了个第一。期中考试后,我在班里听课,老师讲的内容我都会了,而我提的问题,老师也给不出答案。于是,我就跟学校提出来不上学了,离高考还有两个月的时间,我就回到家里自己复习。
1978年,是高考制度恢复的第二年。我的那个高考经历简真是一言难尽,就是“半死”状态下考的。
一是累得半死。我家在偏远乡村,离考点远,有50里路,还要翻过两座大山。我和一个同学是骑车去的,所以说是累得半死。
二是吓得半死。去考点途中,我和那个同学从山坡往下骑的时候,那个同学大概考前比较紧张,再加上山路陡峭狭窄,下坡时慌里慌张地撞上一个小孩儿,我为了躲闪,连人带车栽进了水沟里。那被撞的小孩儿满脸是血,当时一群农民就围了过来,把我们都吓傻了。我从水沟爬起来,赶紧上前把小孩的鼻血擦掉。我俩一再哀求说放过我们吧,我们是参加高考的,明天就考试了,今天得赶过去,还有50里地呢。我们把家里地址、姓名全都留下来了,保证万一小孩儿有什么事可以去找我们家。幸好,小孩儿看起来没什么事。那些村民觉得我们也是俩孩子,才放了我们一马。
三是咬得半死。我们晚上才赶到了考点那个地方,住进了学生宿舍。我们拿着铺盖,进那间屋不一会儿,跳瘙和虱子就爬满了腿,原来那个屋子已好几天没人住了。跳瘙虱子前赴后继,根本没法睡。晚上,我和同学就裹着被子出去看星星,可到了半夜,又冻得不行。这时候,心想咬死就咬死吧,总比困死强,所以就咬牙回去睡觉了。自然,那晚是跳瘙和虱子们的夜宴。
四是打击得半死。第一科考语文。我语文只有作文好,别的也没来得及复习。语文老师对我作文比较有信心,考前就跟我说:“王金战,你别的也不用做了,把作文好好写就可以了”。我就把宝都押在了作文上。试卷发下来,我翻开第一页没有作文,翻开第二页没有作文,一直翻到最后一页,考卷根本就没有作文题!有一道与作文沾边的题目竟然是缩写,谁见过这种变态的考题!我当时就慌了,语文100分满分,我一共考了30.5分!
考完第一科,我觉得这次考试肯定完了,大学梦全线破灭。可是,不知为什么,身处绝望,我心中忽然涌出一种绝地而后生的哀兵之气,反正伸脖子是一刀,缩脖子也是一刀,后面几科拼了。第二科考化学,我一举拿下99分(满分100),我的其他科也发挥得不错。当年,我竟然考上了大学,也是那年我们班惟一考上的。
我讲自己的这段经历,就是想说明,我为什么能理解所谓的“差生”。因为我经历过。
我有时会把自己的经历跟学生谈,学生们都很吃惊,说老师原来有这么一段故事呀。我跟学习差的学生们讲:要想让别人看得起你,你首先得看得起自己。你可以在一个时间内很落后,但只要你不服输,在我的眼里,你仍然是好学生。我最看不起的学生,就是自己承认不行的学生。哀莫大于心死。你本来还行,但却承认自己不行,你心都死了,什么人来也救不了你。

教育从“心”开始
―――家长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帮助孩子
陶韵如
“他带的一个55人的高中班,10人进入剑桥、牛津、耶鲁等世界名校,37人考进清华北大,25人夺冠于全国各类竞赛项目。”一本书上的一段简介足够让每一个关注教育者欲速速了解而后快,当然我这个当母亲的也不例外。
用最快的速度读完这本《英才是怎样造就的》,不禁大赞一声“妙哉”。王金战老师果然深谙教育之命门,“内功”深厚,自然遇上任何教育难题都可以四两拨千斤,于别人视为绝境,于他则不过是信手拈来,颇有无招胜有招的艺术感。也怪不得此书写得让人如此耐读、乐读了。在尽享这美妙之后,怀着一颗虔诚的求学之心的我,讨得了几招自认为能提高我之教育功力的妙招——教育分两步走:修心+方法。
所谓修心,即王老师之“内功”,也是实现所有教育成果的必修之基础“功法”。窃认为这内功修炼有以下三点:
一、相信孩子。在书的封皮上,有这样一段文字:“在他的眼里没有差生,不论什么样的学生,他都能够激发起他们最大的潜能,创造出不可能的奇迹!”王老师在书中也用了颇多的篇幅谈到了心态的问题。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没有比不被教育者相信更可怕的事了。很多时候,当家长或者老师一看见孩子出现不好的行为或者学习成绩下降时,便警铃频响,一个个进入一级战备状态,目的是帮助孩子走正道,走阳光大道,谁知孩子却因为这样的紧张和警惕,反而放大了自身的问题。然后,所有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欲除之而后快。却不想这本来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种正常的起伏,反而成为孩子从此一蹶不振的诱因。而王老师却深深明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以柔克刚”的威力,因为在他的眼里,没有“差生”。所以他总是愿意用放大镜去看学生的优点,对于缺点(如果不是涉及原则)则基本不予理会,因为他明白,孩子只要有足够的热爱生活的信心,只要能够感到自己在家长和老师心目中是很重要的、被信任的,完全有能力和方法去认识并改变自身的缺点及弱点。
二、帮孩子发挥优势。我非常认同王老师书中对“木桶理论”的反驳。一个人专注于自己的短板,便会逐渐损耗掉自己的生命动力和激情,而一个人如果能够学之且乐之则无疑可以成就大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帝造人赋予其不同的个性、气质和性格,而现今的多种教育方式大都以“砍”为主,即将学生通通修剪成一样的模式——为了分数必须放弃一切爱好和闲暇。于是孩子在被抹杀了自己的特长之后,也被浇灭了所有奋斗的激情,学习便成了一件苦差事。可想,一个人每天都在做令自己痛苦的事情,除了事倍功半之外,很有可能出现大的心理偏差。现在,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中排在第一位的便是对学习的厌恶。然而当人游弋于自己所长的领域或者感兴趣的园地时,却往往会如痴如醉,学习起来甘之若饴,甚至不眠不休。此间之极佳精神体验如果因为教育者的粗暴和无知,使得孩子对学习产生恐惧而无缘得尝,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真是一大憾事啊!而王老师对学生的尊重是深入学生心灵的,所以每一个有缘受教于他的学生,都可以舒展地成长,在自己的优势方面充分享受着学习,从而感受到学习的美妙体验,并将此体验引入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形成一股良性的能量场,考出好成绩则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了。
三、帮孩子活在当下,享受当下。人最难的就是认识自己,人的生命过程就是不断认识自我的过程,所以很多人的烦恼甚至心理问题都是源于不明白自己身在何处,或者说不接受自己的现状。有的人活在过去的成绩里,所以当现在不如从前时,则常常灰心丧气甚至放弃努力;有的人活在对未来的幻想中,所以往往眼高手低,心浮气躁;有的人活在对过去的追悔或者仇恨中,所以看不到眼下最简单的可能性;有的人活在对未来的恐惧中,所以举步维艰。王老师最拿手的可谓帮助这些游走的灵魂站好、齐步走。不活在当下者其实很多时候不自知,所以王老师往往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你现在就是这个样子”,如一面镜子,让其清楚地看到自己,然后再辅之有效的计划,使其有勇气抬起前进的腿。王老师何以有如此大能?无他,因为王老师自己就是活在当下的人。而太多迷茫的教育者则多数还活在过去或未来,或者对于被教育者的定位还在过去或者将来,所以再让他去指导被教育者,被教育者不深坠迷雾才怪呢。
除了以上修心三法,在《英才是怎样造就的》中,王老师还讲解了很多学习的方法,学习的决心有了,再加上简单有效的方法,出现以上奇迹般的数字便在情理之中了。至于诸般学习方法我再总结也没有书中的好,于是我心里早就盘算好,要把这本书作为我的长期存本,以备在我家宝贝的成长中,为我做最好最全面的指导。
教育切勿围追堵截,一定要引导疏通,正像王老师所言:“只要方法得当,每个学生都可能成为英才。”最后我真诚地感谢王老师的乐施和勇敢。每个人都可能是教育者,每个人又都可能是被教育者,是王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绝佳的范本,让我们从心灵深处更加领会到教育的伟大力量和魅力!

是“教育”毁了孩子
人才资源是国家的第一资源,高考——中国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必然影响到国人的素质甚至民族的兴衰,所以高考政策的实施必须对国家的前途负责。真正的素质教育在于培养高素质的学生,而不是高分的考生。当人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后,高考作为素质的一部分自然会水到渠成,水涨船高。
然而,发生在全国各地的教育方法却正在摧毁我们的孩子……
从学校方面看,学校追求好成绩无可厚非,但不应该把挤占学生时间,把无限度地增加学生负担作为主要手段!当前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但教育的改革关键是教学观念的改革,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诲人不倦的精神很可能会产生“毁人不倦”的结果。中学阶段本是一个人能力形成的关键阶段,当众多的富有责任感的老师打着为学生负责的旗号把众多的课业负担强加给学生的时候,处于弱势的学生也只有放弃自己的所有爱好来完成老师的作业,不得不牺牲自己的童趣,把珍贵的生命消耗在无用甚至是无聊的重复的题海中,其后果便是一大批高分低能学生的出现。当每个学校都这样做的时候,便培养了一代没有个性的人,这对一个民族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从家长方面看,几乎每个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当家长们把所有美好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一个孩子身上的时候,也就不敢拿孩子当实验,明明知道有些做法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但当看到大家都这样做而且好多孩子因为这样做便取得了好成绩,也就不再顾及孩子的感受和需求了。许多家长不考虑孩子的特长和爱好,盲目跟风,给孩子报了各种兴趣班、特长班,学生本来课业已很重,但周末更累,家长们陪着孩子奔波在各种培训班之间,增加经济负担在所不惜,而他们有所不知,这样的做法由于给学生施加的压力太大,极有可能造成学生的厌学,从而过早退出竞争。请看一位台湾教育专家总结的使孩子变笨的十个“高招”:
1. 过分苛求。
2. 处处干涉。
3. 追求完美。
4. 看重高分。
5. 父母不和。
6. 不准发问。
7. 事事代劳。
8. 限制游戏。
9. 鼓励听话。
10. 拔苗助长。
我不得不相信,许多家长由于理念错位正在不停地使用以上“高招”,可悲的是他们还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所以我说许多孩子前途丧失往往不是败在孩子手里而是败在家长手里,但哪位家长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从社会方面看,网络、电视、手机等本来可以被当成工具来为人类服务的东西,却用其负面作用不断影响到青少年。学习本来是需要平心静气的,宁静才能致远。可当青少年被大量的诱惑包围时,便对社会的教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的家长、教师、学校显然没有太充分的准备,采取了大量的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教育本来是一门科学,所以需要用科学的方法来对待。但我们看到的是谁都可以对教育评头论足,似乎谁都是教育的行家,一般百姓这样做倒无关大局,但当政府官员也这样做的时候,教育便在这各种干扰中迷失了方向。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就是在这种困惑中摇摆不定。再摆上几年,一代孩子又会错失良机。

从当前现状看,我们的孩子在震耳的减负声中书包越来越重,视力越来越差,作业越来越多,童年越来越短,考分越来越高,能力越来越低。有一次与一位德国的中学校长交流,谈起两国中学生的特点,这位校长就说到:中国学生的考试成绩是世界一流的,但你们却不得不拿自己的钱买我们生产的东西。我国的中学生在国际学科竞赛中获得的金牌越来越多,多次排名世界总分第一,充分证明了中国人的聪明,但我们离诺贝尔奖却越来越远!

我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深知教育的弊端所在,但正是因为我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才不能只是抱怨。我无力改变教育的形式,但我完全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营造一片创新的气候,为困难重重的中学教育注入一份活力,闯出一条新路。人们没法改变冬天的气候,但一个塑料大棚就可以让人们享受到春天的蔬菜。

期末考试前20天的复习策略
屈指算来,再有20天就要期末考试了,莘莘学子们即将投入紧张的期末复习中,本人就如何提高复习效率谈点粗浅的看法,不当之处请见谅。
一要立即行动:期末复习是学习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环节,对系统掌握本学期的内容、提升整体水平意义重大,但要达到以上效果需要时间的保证。从现在开始复习,一科也仅有三天的复习时间,如果再不开始,势必导致最后因压力太大、头绪太多而陷入手忙脚乱状态,由于感觉还有很多遗留问题,又不能以自信的心态走向考场,从而影响正常发挥。
二要迅速搞清各科的考试范围:期末命题正在起步阶段,考试范围也已确定,学生应立即把考试范围搞清楚,为下一步制订计划作准备。
三开始拟定复习计划:由于好多课都还讲新课,你不可能把上课时间用来复习,所以复习计划对时间的计划只能考虑你的课余时间,不要抱怨没有时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一定会有的。例如元旦就会有几天的难得的自由时间,正是复习的大好时机,要是错过就很可惜。
四提高复习效率:20天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没有效率肯定不行:理解性的学科例如数学、物理等可提前进行,后期应该给记忆性的学科留出一定的时间。各科复习首先从改正错题开始,当初做错的题都暴露出学习上的隐患或漏洞,再改正一遍事半功倍。错题改过后再进入知识归纳、题型归类、查漏补缺、巩固提高阶段。
五一定要立足课本: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课本中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是学习中好多问题的根源,所以应从源头抓起。但这绝不是简单的把课本看一遍,做例题就比看例题效果好,做题后发现问题及时回去看书就比单纯的看书效果好,结合听课笔记看书就比单纯看书理解的深刻。



珍惜孩子的三分钟热度
无数家长反映:孩子经常作计划,却总是完不成。下回再制订,又完不成。考试考砸了,学习低潮了,就摊开一个大本子定计划,书房里四处开花:“加油!我是最棒的!”“笑到最后笑最甜!”“我得奋发了,时间不等人了!”用这些标语刺激自己。过两天,你问他:“你的计划落实得怎样啦?”没词啦。似乎有点“无志之人常立志”。
其实,孩子经常制订计划是一个心理向上、充满激情的表现。至少定下这个计划,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就有了一种规范。可是,就我教过的学生,即使最优秀的孩子,也没有一个能够把纸上的计划真正完成。
基本没有不制订计划的孩子,也基本没有能完成计划的孩子。家长不要因为孩子完成不了计划,就批评他制订计划,这是把优点当缺点说了。“三分钟热度”,我觉得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家长们不必苛求。
为什么呢?完成计划的过程中,随机的东西很多。比如按照正常的速度,一套卷子两个小时就能做完。如果这套卷子中出了一个错题,或者一个难题,孩子好几天都鼓捣不出来;你还按照两个小时一套卷子的速度要求他,能行吗?我常常和学生们讲,一旦出现难题、错题,机会就来了。停下你匆匆的脚步,认真地反思:为什么会错?怎么错的?问题出在哪儿了?它们在向你招手了,你赶紧停下来,在这个地方细细钻研,慢慢挖掘。今天把问题解决了,以后的成绩就提上来了。这不是金矿是什么?
有一次,我在班上讲习题:“我们做一套作业,每一题高考不考的机率是100%,为什么还要做?先弄清这个问题,咱们再去做题行不行?”
有些学生回答:“因为那是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完成不行!”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怎么能学到最好?
“既然期中期末不考,高考也不考,我还让你们做这些题,是不是我剥夺你们的幸福?浪费你们的青春?”我的问题很严肃、很有力度。
经过一番讨论,我告诉学生:“通过做这些题,你们发现了一个问题,锻炼了一种思维,概括了一类题型,甚至悟出来一个道理。一句话,通过这套卷子,你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
因此,孩子做计划,家长应该鼓励,帮助他们从中训练高效的思维品质,打点好时间。当然,计划不要做得太理想了,完不成也不要有一种挫折感。
我从来不勉强学生写计划书:下一次考试要拿多少分,将来要进什么大学。很空洞,我们不做这些设想。反过来,孩子们并不迷茫,底气十足,干劲饱满。


克服考前不良反应,系统应对高考
高考中,有许多知识点是需要我们记忆的,如何提高记忆力呢?系统记忆就是一个好方法。关于这一点,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高中的立体几何。高中的立体几何定理多、公式多,而且它的每一个定理都挺有用的,学生还都得把它们记下来,负担很重。于是我帮着学生理顺了一个框架,让学生记起来容易些。
立体几何其实一共包括一个基础、一个定理、两种关系、三个角、四个距离,在黑板上把这个主干一写,然后我就开始给它添枝加叶了,引导着学生想“一个基础”是什么,就是立体几何这个学科当时产生的理论基础,即四个公理、三个推论,学生略一思考就能想起来。“一个定理”是什么呢?就是三垂线定理,因为三垂线定理在立体几何中是一个核心的定理。“两种关系”就是平行、垂直关系。那平行又有几种情况呢?平行分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垂直又分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线线平行,课本上给出了五种判断方法,我让学生自己去找这五种方法,怎么找呢?课本上的公理、定理都可以作为判断方法,课本上的黑体字,即使出现在一个习题里,但是只要是黑体字,也可以作为结论用。听了我的话,学生就不是一页一页地仔细看书了,而是一本书一本书地看。我要求学生学会证明每一个判断方法,学会三种表达方式,那么学生做起来感觉很轻松。“三个角”就是两条异面直线组成的角、直线和平面组成的角、两个平面组成的角……在这样一种枝干下,引导着学生顺着每一个分支往下联想,学生就会浮想联翩,这本书就装在了学生的心中,记起来就很轻松,而且他们非常乐意做这样的事情。
所以我觉得要增强记忆力,需要在一种整体的架构下来进行科学的规划,可能你记忆的负担就很轻,而且记忆效果很好。
当然记忆最重要的就是要多重复。我上大学的时候,一个老师给我们开过一个玩笑,我到现在记忆很深。他说学了东西过目不忘的人是不长命的,一个正常的人都会遗忘的,遗忘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和遗忘作斗争的最有力的工具就是重复。我们的期中复习、期末复习、每周的小结等,都是很好的重复,可以有效增强记忆。
高考对任何学生来说,都是一座难以攀登的高峰,正因为如此,很多学生临近高考,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很多人认为,学生越临近高考,他的精力应该越集中,效率应该越高。其实不然,现实生活中的情况正相反。我带了这么多年高三的学生,据我观察,临近高考,学生一般会出现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学生由于高考压力太大,有点心理焦虑,坐立不安,根本无法安心学习。
第二种类型,学生感觉到高考马上就要到来了,觉得自己好像已经功成名就了,就会出现一种浮躁的心态,严重影响学习效率。
第三种类型,学生认为临近高考,一切已成为定局,没有学习的必要了。更有甚者,有些老师也有错误的观念,告诉学生说,还有一个月就高考了,你看你现在这样,基本就定型了,就以调整为主,查缺补漏就行,不需要系统学习了。家长也认为此时学生应该以养精蓄锐为主,结果弄得学生根本学不进去了。
最可怕的是,有些学生出现“真空期”,有点类似于生理学上的“高原反应”。其实很多考生在紧张的高考即将到来的时候,都有那么一个阶段,要出现高原反应,感到过去学的东西,一夜之间都蒸发了,什么都记不起来了。这本来是一个比较正常的现象,对第一次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讲,感觉很紧张也是自然的。但是由于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这一现象,再加上老师、家长不知道怎么引导他们克服“高原反应”,所以学生又急又怕,越学越不会,惶惶不可终日,严重打击自信心,无限延长这一“真空期”,使得本来很有希望的高考最后一败涂地。
其实,考前的这一段,当大家都学不进去的时候,当别人都已经处在浮躁状态的时候,如果一个学生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让自己的注意力专注于解决一些具体问题,而不考虑高考的结果,不考虑高考的那种情境,那么这一段时间下来,你会迅速拉大别人与你的差距。
我当班主任这么多年,我对自己比较满意的一点就是我能够在高考前的这段关键的时期,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虽然平常我们班可能成绩不是很突出,但是高考结束之后,往往结果比平常要好一截。


让学生感到自己重要
我先说说自己的例子。上高中的时候,我当时最不喜欢的就是化学,因为我觉得化学靠背,就是一个记忆性的学科。对我来讲,耍点小聪明还行,要是硬背就是不感兴趣。所以化学学得也不怎么样。
那时候因为纸张紧张,书不是一个人一本,而是两个人共用一套书。有一次在教室里做作业,化学老师看到我和同桌两人看一本书,就把她上课用的那本书给了我,说:“你先看,上课时再还给我。”
上课了,我用颤抖的双手把书还给老师,说:“老师谢谢你。”
以后,老师不用书的时候,就把书给我用。我就想:这个化学老师对我这么好!都是一个班里的学生,为什么她就给我看,而不给别人呢?看来,老师还是很看重我的!
我对这个老师产生了一种感激,就想一定要学好化学。一学下来,我突然发现化学原来是所有学科中最好学的。

后来,我的化学越来越好。每当考化学时,我总是希望那个化学老师能站在我旁边。一般来说,学生总是怕老师站在跟前,心里发慌,而我觉得,如果化学老师站在跟前,我的底气就特别足。
我的化学成绩急剧提高,后来高考,化学考了99分(满分100分)。
这么大的转变出于什么原因?就是因为那个化学老师的这么一个小小的动作。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看重自己,尊重自己。如果能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那么学生焕发出来的那种学习积极性,其潜力将是巨大的。
记得临毕业的时候,我送给那位化学老师一个笔记本,在那个本上写了一篇短文,表达我的感激之情。而这种感激之情,永远挥之不去。20年后的一个暑假,我带着妻子和孩子,特意回到老家看望了这位化学老师。



走出挫折,从发掘孩子的强项开始
当老师的都知道,能把好学生带得更好,那是称职的老师。而能把好学生、普通学生甚至落后学生都带起来的,才是一个好老师。怎样才能使落后学生从困境中走出来?我的做法就是发掘他们身上的强项。
我来讲讲一个“差生”的故事。
2003年秋天,送走(03)12班后,我又带了一个普通班——高一(3)班。这个班集中了一些学习成绩落后而又不太好管的学生(人称条子生)。其中一个学生叫丁浩。丁浩这个孩子的身高大概有1.9米,体重以较大优势超过二百斤。
高一开学时,按照惯例是军训。我们一个班师生,就坐上一辆前往营地的军车。丁浩同学是最后一个上来的。他一上车,刚才还唧唧喳喳的学生都不说话了。同学们的意思明显地流露出来:这个学生怎么上我们这个班来了?好像不屑与他为伍的样子。
丁浩上来了,车也要出发了。车的前面还剩下两个座,我坐了一个座,剩下一个座。他块头那么大,如果坐那个座,我可能都没法坐了。但我还是说:“你就坐我旁边吧。”我们俩就挤在一起坐着。
行车过程中,我就开口跟他聊天:“看你五大三粗,块头挺大的。”
丁浩也不说话,伸出右手,摆出一个掰手腕的姿势,那意思是说:咱俩来掰手腕。
我说:“你要跟我掰手腕?我不跟你掰。”
“老师你不敢掰?”他说着又伸出左手,“咱们掰左手。”
“左手我也不跟你掰。”因为我知道肯定掰不过他。我就问:“你过去是人大附中的?”
他说:“是。”然后他就和我聊了起来。我听他说,前段时间,人大附中盖新餐厅,推倒了原来的旧餐厅,学生一时没有地方吃饭,就到隔壁中国人民大学食堂去。可是在去人民大学食堂吃饭的路上,时常会遇到一些不良社会青年抢钱。那时候班主任老师就告诉学生:你们去吃饭的时候,就跟在丁浩后面。他们班的同学就照老师话,跟着丁浩去吃饭,果然就没有人敢打劫。
我笑着说:“丁浩,你这个性格,我很喜欢,也很高兴你能来这个班。第一,你有力气不是?你有力气,今后咱们这个班就有了保护神了。咱们这个班任何一个学生,今后要是受到外人的欺负,我就找你,你敢不敢保证?”
他直点头:“老师,没问题。”
我说:“还有,这次军训期间,有个拔河比赛,我看你这个块头,一个人顶三个人,你能不能保证咱们班拿个拔河比赛第一?”
他说:“能。”
我说:“你敢这样保证,现在我就可以任命你为拔河队队长。但是,你必须把第一拿过来,你去做好这个活动的安排行不行?”
他说:“没问题。”
我说:“第三件事就是打水。每个班就有一个水桶,全班的吃水都用这个水桶。军训期间耗费体力,大家训练肯定都很累。如果我发现去打水的是别的同学,而不是你,我就拿你试问。行不行?”
他又一口答应:“没问题。”
在军训期间,丁浩果然就这么做下来了。别的班同学打水,都是两个人抬一桶水,他一只手就把那桶水给拎回来了。同学们看着他拎一桶水,就像拎一只鸡,都哈哈大笑。
到了拔河比赛时,丁浩在队首,带着我班,一举拿下第一名。整个军训期间,在16个高中班中,我班各个训练项目遥遥领先。
这次军训,丁浩同学就像英雄一般。他既然把自己放到了一个值得自豪的位置上,就总想让自己做得更好。一旦做不好,就担心老师会批评他。所以,后来他就越来越尊重老师,再也看不到最初那种挑衅姿态了。
后来,我又让他做了纪律委员,谁违纪他就做记录。像他这样一个原来管不了自己的学生,现在却在管一个班的纪律。他能管住别人,因为别人有点儿怕他。同时呢,他也管住了自己,因为这项职务对他自己也是约束。以前,他旷课是家常便饭,自从当上纪律委员,从来没有旷过课,学习成绩稳步提高,各方面表现也都越来越好。
丁浩这个学生,初中时经常打架。而上高一后,几乎一年了,没有打过一次架。可是,在高一学年快要结束的时候,他和同学打了一架。怎么打起来的呢?丁浩和高年级同学在操场打篮球,抢篮球时,他跟一个高二学生撞起来,他那么大的块头,一下子就把人给撞倒了,那个学生觉得很没有面子,起来以后就火了,骂他。丁浩说:“打球碰撞很正常,你骂我做什么?”两人三言两语,越说越激烈,丁浩也火了,一拳出去,结果那个学生就起不来了,最后去了海淀医院。结果,家长不让了,提出要求:第一,要求丁浩家长来道歉;第二,要求学校处分这个学生。
可是丁浩家长在外地,我怎么处理呢?我就跟受伤学生的家长商量。我说:“我先把丁浩叫来。第一,先赔礼道歉;第二,包赔全部医疗费;第三,等受伤学生的医疗检查报告出来,你们再看怎么办,行不行?”
我问那个受伤学生的家长:“你们医疗费花了多少?”
家长说:“花了200元。”
我说:“他把孩子打成这样,得赔300元,这事我做主。”
然后,我给丁浩打电话。丁浩以前打架从来就不知道害怕。可是这次,一接到我的电话,我能听出来他很紧张。我说:“你到我办公室来。”
他来到办公室。我告诉他:“你把人家打进了医院,人家学生家长找了学校,这件事处理不好,你会被学校严肃处理的。”
他急了:“老师,你帮帮我。”
我说:“你跟你爸说吧。”
他说:“我不敢跟我爸说,你也千万不要跟我爸说,要是跟我爸说了,他不会轻饶我。我这个学校也念不成了。”
我看到他六神无主、浑身冒汗的样子,就说:“我先不跟你爸说,但是你得配合。第一,你要去赔礼道歉,好好赔礼道歉;第二,你得赔人家的医药费。”
他说:“行行行。”
我问丁浩:“你身上带钱了吗?”
他说:“我就有200块钱,是父亲给我的生活费。”
我说:“你要赔人家300元。”
他点头说:“我去借。”
我问:“你跟谁借?”
他说:“跟同学借。”看来他就是不想让他父亲知道这件事。
我说:“丁浩,我借给你300块钱,这钱你可以不还,但我希望你记得,你是在什么情况下欠的这300块钱。”
丁浩同学当时就流泪了。
我说:“丁浩,今后再动手打人的时候,要想好了,你还欠老师300块钱。”
丁浩拿着钱,就去跟人家赔礼道歉了,当时泪流满面的,确实很诚恳。那个学生家长一看孩子的医疗检查报告,也没有什么事,就再没有跟学校追究这件事。
我们高一(3)班,有一部分学习差纪律差的学生。可现在,像丁浩这样的学生都进步很快,其他难管的同学也慢慢变得守规矩,变得上进。我带3班半年后,3班学习成绩已经名列年级普通班第一,各项科技活动文体活动也走在前列。
所谓“差生”是怎样形成的?我觉得,当一个学生反复遭遇失败的打击后,便成了“差生”。而让一个“差生”变好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要找到他身上的强项,发挥他的优势,让他反复享受成功的喜悦,“差生”就会转化为优秀。
听过这样一个美国故事吗?在乡下,有一个公认的坏男孩。有一天,男孩父亲把继母领来了家。父亲告诉继母:“请你注意这个全郡最坏的孩子,说不定他会往你身上扔石头。”可是,继母微笑着走向男孩,托起他的下巴,注视着他,回头对男孩父亲说:“你错了,他是全郡最聪明最有创造力的男孩。”听到这话,男孩几乎落下泪来。他与继母建立起了友谊。14岁那年,继母给男孩买了一部二手打字机,对男孩说:“你会成为一个作家。”男孩为继母的鼓励所感动,奋发努力,后来成为一个作家和富豪。他就是卡耐基先生。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称职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一个好家长,一个好老师,能够发掘出孩子的潜能和长项,克服弱点,把孩子带到阳光地带。


送给孩子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意识不仅是知恩图报的意识,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感恩不但是一种情感,它还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品德。感恩教育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基础。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才会懂得去回报社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
有一件事儿,使我感觉到了感恩的力量和效果。
我当时担任班主任,班里有一对农村姐弟,平日里不苟言笑,整天无精打采的,尽管看起来都很努力,但成绩一直就不是十分得突出。
那是一个星期一的上午,姐姐给弟弟请假,说弟弟身体有病了,但她在说话时,很明显在努力控制着自己的眼泪。在我再三追问下,她终于说出了实情。
原来她弟弟得了急性阑尾炎,必须马上手术,可妈妈久卧病床,爸爸一个人靠种地维持着这个家,她们俩刚交完学费,家里几乎就空了。现在弟弟突然生病,家里拿不出手术费,爸妈愁得直哭。
我赶忙问:“手术费多少钱?”
“900多块钱!”
我的心很沉重。我拿出三百块钱,塞给了她,“你先拿着,其余的我想办法。”其实我当时每月五六百的工资,一月下来剩不了几个钱。
随后,我去找了几个要好的同事,向他们借了一些,还差一百多。我又到了班上,把情况向全班同学讲了一下,希望学生们为有困难的同学力所能及地献一份爱心。
刚一说完,全班同学顿时沸腾了起来,一个个争先恐后地来到讲桌前。还有几个男生心急,踩着课桌就过来了。我本来想把每个同学的名字和捐的钱数都登记一下,可面对这种“失控”的场面,想着大部分每周才花五六块钱的同学,我的眼睛有些湿润了,提笔也很费力了。
当着全班同学,两个班干部数了数:三百六十块钱!手术费终于解决了!
班干部帮着把钱放进那个学生的书包里,她感激地说不出话了,只是给全班同学和我鞠了个躬,流着泪走了。
一周后的一天,我刚吃过午饭,准备稍微打个盹儿,突然听到有人敲门。打开门,我看到一个干瘪瘦小的中年农民,脚下还有一纸箱白酒。
他就是我得阑尾炎学生的家长。我赶忙把他让进屋内,他很瘦但动作很利索,眨眼间,也把那箱白酒搬了进来。
他不坐,进来就说:“老师,如果没有您的帮助,我的孩子不知会怎样。现在孩子马上要出院了,钱没有花完,为了感谢您,我买了一箱酒……”我马上打断了他的话:“家长,你们穷得连孩子的病都瞧不起,您怎么还想起弄这个?您如果真的感谢我的话,您现在就去你买酒的地方,把酒退掉换成钱,给孩子做生活费。烟酒对我来说毫无价值。”
“老师,您必须留下这东西,要不我给您……跪下了!”说着,他就要下跪。我吓坏了!急忙走过去拉住他。
我心里很不滋味,耐心地劝说他。最后,他擦着眼睛搬着酒回去了。
两周过后,姐姐带着基本康复的弟弟回校上课了。就此事,我召开了一个“如何感恩”为主题的班会。
我说:“有人说,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国人的美德,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能知感恩也是懂得真善美,分辨是非的最起码的觉悟要求。‘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
我们要感恩,首先要明白什么人对我们有恩。对于我们这位生病出院的同学来说,会一下子想到老师和全班同学,但是相对于他的父母,我们给他的帮助实在是微不足道,我们可以想象得到父母为了自己付出了多么大的艰辛。父母的养育之恩别人无法代替,所以我们首先要对父母感恩,其次才是其他人。
报恩也要讲究方式和方法。我们要了解施恩于我们的人对我们的希望是什么,只要合理,最好的报答方式就是我们能成为他们所希望的人。每个父母和家庭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所以他们把你们送到学校,学习知识,为将来做准备。我们如果要感恩,目前需要做的就是在学校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在家帮父母做些家务,与父母分忧。”
在班会结束的时候,我让每个同学写几件关于父母平常却让人感动的小事,并近期想通过什么方式来报答一下。子女和父母的关系融洽了,这是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健康发展的基础。
之后,虽然他们姐弟还是和平常一样不苟言笑,但是他们和其他同学亲密了许多,同时我还能看出来,在他们瘦瘦的身体里面蕴涵着一股力量。其他同学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改变,班风更好了,各个方面都很突出,特别学习成绩,我们班在全年级连年第一,甚至在全市上都是赫赫有名的。
姐姐现在已经是研究生毕业了,工作很不错;弟弟现在美国工作。